文|雷达财经 李亦辉
编辑|深海
红利期过后,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
日前,网传共享充电宝头部公司小电科技开启了裁员计划。消息显示,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小电科技目前正在面临人事动荡,预计裁员约2000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且未承诺赔偿。
此前,有报道称,小电科技开启了裁员计划,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裁员主要集中在底层员工,高层管理人员并未受影响。
针对裁员传闻,小电科技方面回应称,属于业务策略的正常组织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并无所谓裁员一说,最近仍在大量招聘。
资料显示,小电科技曾先后两次在A股和港股冲刺上市,但目前公司在港交所提交的招股资料已处于失效状态。
卷入风波的不只是小电科技,竹芒科技和怪兽充电分别传出裁员和亏损的消息。有分析认为,共享充电宝在红利窗口期关闭后,涨价策略也遭遇监管部门约谈,因盈利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行业的天花板逐渐凸显。
关于小电科技裁员的消息,数日前就有媒体报道。
2月24日,据时代财经,小电科技在近期开启了裁员计划,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且公司并未承担相应的裁员补偿。
报道称,本轮裁员主要集中在底层员工,试用期员工是重灾区,高层管理人员并未受影响。
对于裁员传闻,小电科技相关人士称,“网传的爆料平台并没有与我们核实相关内容,他们的信息来源不明,消息不属实。”
相反,公司不但未裁员,而且在业务形态上有了新的升级,“基于小电科技今年‘直营+代理’的整体业务策略的明确和定位,我们对公司组织架构,岗位设立,以及工作流程做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优化。此举是为稳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及更好为合作伙伴服务。”
该人士表示,通过这次的调整和优化,公司将更有信心和能力应对新市场,新挑战和新机会,最终确保业务的顺畅运行与发展。因此,所有调整策略均属于小电围绕今年业务策略的正常组织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并无所谓裁员一说。
不过,3月1日,蓝鲸财经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小电科技目前正在面临剧烈的人事动荡,预计裁员约2000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且未承诺赔偿。
同时,据该公司员工介绍,小电并未承诺承担相应的裁员补偿,大部分员工还在争取赔偿。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脉脉平台上,认证为杭州小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网友留言称,裁员从2月中旬开始,公司不给N+1补偿,但可以拿到当天到月底的工资。
不过,对于这一赔偿方案,很多员工并不同意,称将继续向公司争取合理补偿。
对此,小电科技方面再次否认裁员说,公司公关部人士表示,公司经营一切正常,最近技术、产品、媒介、供应链等岗位仍在大量招聘。
按照一些自称为小电科技离职员工的说法,公司裁员与年初推行的“合伙人公司”机制有关。
在该机制下,小电科技全国范围内只保留二三十个的一二线城市开展直营业务,其余城市的所有直营点位,均由当前前线人员(BD)离职后成立的新公司“承包”,转为代理商。
相关消息人士透露,各地新公司中,小电或以参股形式参与后续经营,但不会掌握控股权。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小电官网上,公司打出“成为小电合伙人”的广告,其中提到成为小电城市代理商,最高可享受90%分成、设备款可分期等优惠政策。
一位了解共享充电的人士认为,小电城市合伙人机制的推出正是意在剥离低线市场减少投入,希望扭转自身的亏损局面,减轻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新公司需要前线人员自负盈亏,能够加强团队作战力,提升盈利可能性。
但该机制落地过程中,一些BD人员有经济能力买下该城市的小电业务,相当于其转变身份自己创业了;那些没被买下来的城市,小电科技自己招商,原来的BD人员也就被裁掉了。
据官网显示,小电科技业务布局全国超过1700座县城以上城市。如果公司只保留二三十个一二线城市的直营业务,那么被转为代理的BD人员或不在少数。
在小电科技直营转代理的背后,共享充电宝的代理模式崛起。
在行业发展初期,各充电宝品牌为快速抢占市场,组建庞大的销售团队铺设了大量设备,且设备所有权归共享充电宝企业所有。
但在疫情到来后,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地推和人力成本大幅增加,企业的回本周期拉长。
而代理模式下,充电宝企业将设备卖给代理商,由代理商利用自身资源铺货,企业通过销售设备盈利,不仅运营效率得以提升,还能减少企业运营环节现金流压力。
因此从2021年起,各大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始开拓代理模式。怪兽充电通过“直营+代理”模式推动业务下沉,美团收缩直营,转为代理模式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渗透。
但根据沙利文和头豹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格局洞察报告》(下称“洞察报告”),小电科技的代理模式布局落后于同行,其超过93.6%的点位为直营。
在此背景下,即便伴随着裁员阵痛,小电科技也不得不转向经营效率更高的代理模式。
除此之外,走向资本市场的道路上,小电科技也一波三折。从披露出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经营业绩并不稳定。
2020年7月,小电科技与浙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创业板上市。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小电科技总计完成3期上市辅导工作。
然而,同年3月,其与浙商证券协商一致,即终止创业板上市辅导工作。终止创业板IPO辅导之后,小电科技“转道”赴港上市。
2021年4月30日,小电科技向港股递交招股书,其营收状况首次向市场公开。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营收分别为4.23亿元、16.36亿元、19.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12.5%。
净利润方面,公司仅在2019年盈利,其它年份均亏损。具体而言,2018年到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0.36亿元、1.37亿元及-1.04亿元。
对于2020年再次转亏,小电科技表示,随着新冠疫情爆发,公司业务拓展人员无法前往潜在点位与合作伙伴会面,许多现有及潜在的点位合作伙伴不愿意与小电科技续签或签订合作协议,由此导致收入大幅下降,在2020年上半年产生了净亏损。
但同期,怪兽充电却连续两年实现盈利,2019年盈利1.67亿元,2020年虽有所下滑但仍盈利754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4月1日,在怪兽充电登陆纳斯达克当日,原来的街电与搜电正式宣布合并,双方共同组建全新的集团公司“竹芒科技”。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头部企业竞争格局经历了从“三电一兽”向“小竹兽”的变迁。
根据上述洞察报告,截至2021年上半年,小电在用户规模、点位数、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不及竹芒科技与怪兽充电。
截至目前,小电科技在港交所提交的上市资料已处于失效状态,这意味着公司二次冲击上市再次折戟。
作为曾经“共享经济”的风口,共享充电宝行业已脱离野蛮成长期步入成熟期,但不变的是其变现模式单一、没有技术壁垒、产品服务同质化的商业模式硬伤。
按照各大品牌最初的设想,他们只要完成设备和场地投入后,就能躺着收租金。但实际上,目前各大品牌充电宝并没有大的技术门槛和产品差别,那些想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只要能找到线下的商家点位,可以使用代工的方式,找厂家贴一个自己的品牌,开始做和“小竹兽”们一样的生意。
对于线下合作商家而言,谁的分成高就放置谁家的机柜,如此低水平竞争带来的“价格战”,增加了共享充电宝品牌的成本。
因此,通过上调充电宝租金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成了行业的普遍共识。有媒体报道,2020年间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涨到4-6元/小时,景区、电影院、酒吧等特殊场景甚至达到10元/小时。
2021年,共享充电宝又尝试了多轮涨价,还数次登上微博热搜。
然而,涨价一方面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另一方面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约谈了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共享充电宝品牌,指出“共享消费”行业普遍存在定价规则不明确、明码标价不规范等不当行为,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2021年8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已经对426万台机柜进行整改,最高价格机柜占比不超过1%。
这意味着,未来共享充电宝涨价的空间也不会是无限的。而且从企业呈现出的业绩来看,涨价并未让充电宝经营者更加赚钱。
根据怪兽充电财报,2021年第二季公司净利润为820万元,同比下滑73%;到了第三季度公司同比由盈转亏,净亏损7940万元。
此种情况下,怪兽充电先探索了广告变现业务,还在去年4月推出了白酒“开欢”。其创始人蔡光渊曾表示,要利用线下点位资源,将白酒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尝试。
小电科技在去年夏天宣布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为商家点位的合作伙伴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实时销售咨询服务等。招股书中,公司透露将提供to B数字营销服务,挖掘已合作商户的潜力。
竹芒科技则瞄准智能硬件设备方向,公司COO伍艳华对媒体表示,竹芒已在部分区域试点口罩机、无人零售、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智能硬件产品。此外,公司未来三年还将打造至少三款智能硬件主打产品。
尽管各家在新业务上迈出了第一步,但目前来看,恐怕短期内难以打开局面。以怪兽充电为例,该公司的广告业务在去年第三季度营收占比不足1%,白酒产品在某电商平台旗舰店最多一款仅卖出40单。
进入共享充电宝的下半场,谁将成为行业第一个获利者?谁又能真正开辟出新的赢利点?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