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投资界PEdaily 张继文 杨文静
今日(12月14日),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顺丰同城登陆港交所,发行价16.42港元/股,开盘破发,市值超140港元。截止上午12时,顺丰同城跌超9%,总市值138.15亿。
这是顺丰创始人王卫的第四个IPO。1993年,王卫拿着跟父亲借的10万元钱成立了顺丰速运,24年后,顺丰借壳登陆深交所,王卫以1860亿元身价首次跻身胡润全球富豪榜华人前十。随着今年5月顺丰房托上市,顺丰控股子公司收购港股公司嘉里物流,短短一年,王卫就已经手握四家上市公司。
顺丰同城的成立,源于2016年,当时本地生活催生出即时配送业务,王卫在这一业务中看到了机会。于是,由顺丰老将孙海金掌舵,顺丰同城应运而生。目前,顺丰同城已覆盖全国超1000个城市,年入40多亿,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
不经意间,即时配送这条赛道已经高手云集。2020年,达达集团高举“即时配送第一股”大旗登陆纽交所;闪送成立至今已陆续完成了至少10轮融资;明星公司UU跑腿月前刚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京东、美团、阿里、滴滴等巨头也没有缺席。
顺丰同城身后,离不开一位灵魂人物——王卫。
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那年,他随父母搬到香港居住,在迁港子弟的社区小学读书。高中毕业后,成绩一般的王卫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跑到一家服装印染厂打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在珠三角地区的加速推进,很多香港制造工厂移到内地,其中珠三角地区就占五万余家,王卫所在的印染厂则搬到了广东顺德。但在广东和香港两地的商贸存在一个难题:邮寄非常不方便,因两地分属不同的关税区,邮寄往往要花上两三天。
嗅觉敏锐的王卫萌生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成立一家公司,专门运送货物?说干就干,1993年,王卫拿着跟父亲借的10万元钱,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组建了一个只有6个人的公司。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专替企业运送信件到珠三角。
创业初期,王卫和员工们开始用背包和拉杆箱帮人运货,往返在两地间运送货物,被称为“水货佬”。仅用四年时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
2003年,可算得上是顺丰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非典疫情爆发,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王卫却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包机5架的协议。从此,顺丰成为第一个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空的快递公司,奠定了江湖地位。
此后十余年,电商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四通一达”异军突起,这让王卫开始有了危机感。尤其在2016年,圆通率先借壳上市,掀起了国内快递公司上市潮。那年的年会上,王卫坦言:“我不接受,我不认可,我们这几年所谓的辉煌。如果只是为了上市,有点信仰迷失掉了。”
但王卫终究还是低了头。2017年2月,顺丰控股借壳鼎泰新材成功登陆深交所。彼时,46岁的王卫身价飙升5倍,以1860亿元的财富首次跻身胡润全球富豪榜华人前十、位列大中华区第三,仅次于王健林家族和马云家族,同时排名全球第25位,比上一年上升305位,可谓当年最大黑马。
那几年,国内本地生活的逐渐普及,同城即时物流被推上了时代的风口。顺丰敏锐捕捉机会,迅速布局即时物流领域。
于是,顺丰同城作为顺丰控股集团的一个事业部开始提供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带队人便是顺丰控股的老将——孙海金,他于2006年进入顺丰控股,曾担任人力资源总监、区域总经理、产品负责人,在经营管理,项目孵化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
从2016年开始,顺丰同城第一年营收额5000多万元,第二年营收额3亿多元,第三年就是10亿多元。2019年,顺丰宣布同城配送业务独立化运作,并成立顺丰同城作为经营实体。
今日,王卫带着5岁的顺丰同城走上敲钟舞台。至此,王卫坐拥了四家上市公司——除了顺丰控股,还包括今年5月正式登陆港交所的顺丰房托(02191.HK)和顺丰控股全资子公司收购的港股公司嘉里物流(0636.HK)。
五年走完上市路,顺丰同城以惊人的增速杀出一条血路。
2016年成立时,顺丰同城仅是顺丰旗下的一个垂直业务部。而此时,即时配送业务早已被有着社区流量优势的巨头把持。美团配送和饿了么旗下的蜂鸟即送在即时配送领域的市占率已过半,达达、闪送、UU跑腿等群雄荟萃、各有优势,顺丰同城一度落于下风。
成立一年,顺丰同城开始向二三线等下沉市场拓展业务;两年后,开始围绕同城配送进行同城零售、近场电商以及近场服务场景的布局。招股书显示,在2018年的年度订单上,同城订单量复合年增长率就达到424.1%,增速惊人。成立第三年,顺丰同城正式脱离顺丰集团,开始独立运作。
如今,顺丰同城已经覆盖了同城配送服务、对商家、对消费者、最后一公里配送几大业务板块,涉及餐饮外卖、同城零售、近场电商、近场服务四大场景。同时,顺丰同城的全场景业务模式为其带来了独特的网络效应及规模效应。
在众多业务中,顺丰同城的B端业务更为突出。招股书中提到,公司的主要客户多为商家,目前顺丰同城B端业务已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日均单量超过100万,服务超过2000个商家品牌,与麦当劳、肯德基、喜茶等近7000个知名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合作数量较2020年同比增长300%。
就收益来看,顺丰同城的营收也成倍增长。2018至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9.93亿元、21.07亿元、48.4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20.8%;总订单量分别为7980万笔、2.11亿笔、7.61亿笔。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年度订单量计,顺丰同城已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市场份额达11%。
亮眼的增长数据为顺丰同城吸引了一众投资方。2019年,刚刚独立运营的顺丰同城就拿到了赛富投资基金和兴业资管的第一笔股权融资。今年2月,顺丰同城获得BAI资本、中信资本、君联资本、新希望集团、喜马拉雅等17家机构注资,注册资本增加至约7.7亿元。在上市前,更是找来了阿里作为基石投资者。
虽然发展迅速,但顺丰同城对母公司的依赖十分严重。招股书显示,作为公司最大的客户,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 年12月31日的三个年度,顺丰控股就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合作的业务,分别占顺丰同城总收入的2.88%、9.31%及33.46%,占比逐年大幅上升。成立两年就开始独立运营的顺丰同城,如今羽翼还未丰满。
此外,顺丰同城的用人成本也成为制约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招股书披露,顺丰同城拥有280万名注册骑手,2018年至2020年,公司人力外包成本及顺丰同城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7.8%、97.3%、97.8%。
高昂的人力成本,加上巨头云集的竞争环境,顺丰同城亏损严峻。2018年至2020年,顺丰同城年内净亏损分别为3.28亿元、4.70亿元、7.58亿元。加上今年前5个月亏损的3.53亿元,过去三年亏损额已超过19亿元。而顺丰同城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在往期出现的毛亏损、净亏损及经营现金流出等财务状况还将持续三至五年。
新股登陆,即时配送江湖风起云涌,对于羽翼未丰的顺丰同城来说,这只是个开始。
顺丰同城成功IPO,再次搅动即时配送的江湖。
早在2014年左右,在新零售概念、外卖O2O等概念的带动下,即时配送行业应运而生,闪送、风先生、邻趣等即时配送企业破壳而出。转眼到了2018年,即时配送行业转而进入行业洗牌时期。数据显示,2019年即时配送领域仅有62家新成立的公司,注销公司则达到78家创下历史纪录,2019年企业注销数量亦首次超过成立数量。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沉寂已久的即时配送行业再次焕发生机。这一年,达达集团头顶“即时配送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纳斯达克。达达集团的背后,有京东、红杉中国、沃尔玛、DST等一线投资机构以及零售巨头的加持,最新市值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0亿元)。
今年,创投圈依然看到一些即时配送的头部公司相继获得了融资。
3月,聚焦在同城一对一急送领域的闪送宣布完成1.25亿美元D2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顺为资本、五岳资本、SIG海纳亚洲、天图投资、海松资本、Alpha Square Group、Axiom Asia Private Capital、千山资本及中财荃兴资本共同投资。
闪送成立于2013年,由80后创业者薛鹏创立的主打同城专人直送的平台。成立至今,闪送陆续完成了至少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鼎晖投资、经纬创投、九鼎投资、光源成长基金、天图投资、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顺为资本、华山资本、五岳资本等VC/PE机构。
11月,另一家即时配送领域的明星公司UU跑腿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数亿元,本轮融资由58产业基金领投,优多资本跟投。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上一轮融资还是在“百腿大战”期间的2018年。
眼下,又一批即时配送平台正在崛起。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现存的同城配送相关企业达到3116家,今年前10个月累计新增了302家相关企业。但更多人认为,即时配送赛道的格局渐趋稳定,曾经跑出规模的创业公司渐渐被巨头收在麾下。
时至今日,小米系投资了闪送、58系入股了UU跑腿,已经上市的达达背靠京东。此外,美团依靠骑手资源搭建了跑腿、闪购、美团配送等业务;阿里旗下则有即时物流品牌“蜂鸟”,菜鸟网络还全资收购了即时物流企业点我达;手握快递资源的顺丰也入局即时物流,上线了同城急送业务;曾试水外卖的滴滴也推出了“滴滴跑腿”业务.....随着巨头深度入局,“一人、一车”构成的即时配送生意再度掀起腥风血雨。
兜兜转转,这又成了一个巨头混战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