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信息服务平台 打开APP
小米造车是自毁长城吗?
睿财经  ·  21-04-08 17:00  · 阅 27w
IP属地:北京市
小米集团发布公告,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将成立一家由雷军亲自挂帅的全资子公司,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将累计投资100亿美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睿财经

屡次辟谣后,小米集团终于公开承认造车。3月30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将成立一家由雷军亲自挂帅的全资子公司,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将累计投资100亿美元。在当晚的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称,这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并愿意押上所有积累的荣誉和战绩,“为小米汽车而战”。

即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宣布造车之后,小米正式加入造车行列。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米进军智能汽车领域并非偶然,此前我们认识的小米,就是智能家居、家电服务商,现在智能汽车成为“米家”生态环境的一种延续,只不过这个“大家电”变成了智能汽车。

大量资本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对新能源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可在新能源汽车业行领域中国制造终于可以实现弯道超车。观而言,小米近年来在电子产品领域已储备了足够的高科技技术、电子产品经验、机械类相关人才和稳固的资金链,且已在内部形成了生态系统闭环,较其他跨行业企业来说具有制造新能源汽车的先天优势,只是起步较晚、需要与时间赛跑。

然而,小米有新能源汽车技术,却缺少核心技术。

其实国内很多企业一味跟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智能电动汽车作为最大移动数字终端展现出的潜力,是超过2.25 万亿元的大市场,固然前景一片光明,但这是对于大方向而言的。巨大的利润面前,许多企业下场参战。做房地产企业去搞汽车,做空调的也去搞汽车,除了依靠原始资金进行投资与引流,好像几乎没有了其他模式。就算安心造车的国产新势力,现在也面临着没有芯片的尴尬,很多月销量甚至不足特斯拉一个单车型的零头。

造车不仅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技术的创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它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而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的创新型科技企业。用一句网上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小米与新能源之间的业务关系:“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不相干”。

小米决定造车成立子公司之后,本部能给子公司提供的初步资源不外乎充足的起始资金,但是新能源方面所需要的对口人才和安保措施都要重新估算。并且,虽然新能源汽车技术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高度机密,甚至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新能源汽车制造专业,但是能让一个品牌傲视群雄的,一定是它独特于其他品牌的核心技术。国外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上有着丰富的技术储备,牢牢掌握着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我国车企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超越,始终处于被压制的不利局面。

虽然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产业前景诱人,但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玩家也是众多。

除了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汽车大佬和已经抢跑的特斯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五菱、上汽、吉利等品牌也不可小觑,而恒大、宝能等地产大鳄也在追逐这一“风口”。更何况,真正引爆个人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的其实还是在特斯拉出现后。特斯拉的出现不仅摆脱了手机,还真正用互联网思维拓展了电动车的功能,无人驾驶、车联网这些燃油车无法实现的功能在电动车上得到了实现,电动车不再仅是一个简单的运输工具而是一台开放的智能设备,其应用场景也会随着各种应用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电动车生产企业的盈利模式未来也会逐渐从卖车向卖服务转变,这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其实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

小米作为国内科技领域的巨头,没能做新能源时代的里程碑,却想在新能源汽车这块巨大的蛋糕面前分一杯羹,无疑是十分困难的,面对这些实力对手,小米需要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定位。看似一片蓝海的新能源造车领域,其实已经是片红海。百度、恒大、等多家入局,吉利、五菱、上汽汽车等快速转型。并且刚刚入局品牌一直都在亏损。也有无法支持的公司已经退出。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说,“没有200亿不要造汽车”,但后来蔚来汽车“烧钱”的速度,还是远超出人们预期。2016年以来,蔚来累计净亏损约337亿元,至今未能盈利。恒大汽车称,自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来,累计投入已经达到 437 亿元,但至今一辆车未交付。难怪有专家感叹,“造车就是一个‘烧钱’得无底洞”。

此外,小米并不是一个品牌力非常强大的企业,在电子科技领域,外有苹果,内有华为。单就手机行业而言,根据一月份中国手机销量排行榜显示,小米也退居OPPO、VIVO和华为手机之后。小米一直走的性价比高的路线,品牌效应迁移到新能源行业,也未免给人“低端”的第一印象。而在技术领域,华为作为国内公认的霸主,也在公布 2020 年年报时低调表示,想成为智能汽车部件供应商。

总之,小米进入造车领域是对新能源造车领域的利好,但前景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当然,相比于许多企业,小米要强不少。按照雷军的说法,“亏得起”。不过,此次小米宣称的首期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未来 10 年的 100 亿美元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也并不充足。韩国三星也曾造车,但最终知难而退;而像戴森那样的科技公司,砸了上百亿元,就举手认输的故事也并不鲜见。小米愿意押上所有积累的荣誉和战绩,但却有着自毁长城的风险。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