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信息服务平台 打开APP
百度用十六年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什么?
BT财经  ·  21-03-23 17:22  · 阅 23.8w
IP属地:北京市
2021年的百度和2005年的百度在资本市场眼中变得更好了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BT财经

3月23日上午,百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公司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开始买卖,股份代号为9888。上市首日开盘价为每股254港元,较发行价252 港元上涨0.79%,总市值达7185.2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021.98 亿元。

百度与第一次在美上市以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定位不同,这一次“AI”一词成为百度二次上市的定位。甚至在招股书中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百度定位为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

李彦宏对此次上市的定位的解释为,百度在最初的10年专注于搜索引擎技术的开发,最近10年在深度学习、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自动驾驶、AI芯片等前沿领域投资,成为一个拥有互联网基础的AI公司。

但是李彦宏也在现场致辞中说出了百度的危机和挑战:“回到香港二次上市,是百度的再次出发,是百度的二次创业。我们要始终保持着创业者 “朝不保夕”的危机感……”

百度二次上市需要回答市场的是,百度从2005年登陆美股市场到2021年回港上市,究竟经历了什么蜕变?资本市场会认可百度的“浴火重生”吗?

第一次上市就不被资本看好

和百度在港股上市的沉重危机感不同,百度在美股第一次上市充满意气风发。

将时间拨回2005年。当年36岁的李彦宏在华盛顿纳斯达克交易所,敲响了百度上市的第一钟。而登陆美股也让百度创下了中概股之最,在“搜索引擎公司”这个标签下,百度成为当之无愧的一哥。

耀眼光环背后,百度上市并不是一帆风顺。李彦宏曾经介绍说:“这个过程远远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说:“在上市路演过程中,花费很大的精力要告诉董事会百度为什么要上市,还要他们知道上市给百度品牌带来的价值将超过卖掉百度的价格。”

李彦宏这句话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在2005年百度上市前面临被谷歌恶意收购。

2005年6月30日,距离百度上市只有一个多月,谷歌总裁施密特在京拜会百度总裁李彦宏。有媒体报道称,双方会谈主题是谷歌对百度实施协议收购。

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对收购百度自信满满,对外宣称,谷歌将铁定进军中国市场,对百度谷歌目前有两种选择:其一,谷歌单纯地持股百度;其二,双方展开深入合作,谷歌将拥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资公司。不论哪种形式,百度都将成为谷歌进入中国的跳板。

出现这样的局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时在华尔街中国公司还是廉价的代名词,即使上市也面临未知的前景。投资者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赚钱。既然谷歌肯开价收购,那么对投资者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对于百度搜索引擎的上升空间投资人不置可否,所以主张卖掉百度的不在少数。

李彦宏坚信百度还有发展潜力,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7月12日,针对谷歌的恶意收购,百度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首度披露百度“牛卡计划”。

“牛卡计划”是一种反恶意收购计划,百度将公开市场发行的股票称作A类股票,每股拥有1票表决权,而所有原始股份为B类股票,每股拥有10票表决权。一旦有B类股发生外部转让,该股份将立即转为同等数量的A类股。在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采用这一股权设置计划的,百度是第一家。

“牛卡计划”这一行为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百度希望独立发展的宣言。在“牛卡计划”掣肘下,谷歌不得不将已将持有的2.6%的百度股票出售,至此谷歌收购百度的梦想破灭,谷歌收购百度无望之后而明确将百度树为自己最大竞争对手,这从侧面也说明在当时百度搜索业务在国内前景一片美好。

在煎熬中从搜索转向AI

百度当时的搜索引擎业务确实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李彦宏赌对了。但是单靠这一项业务,很快也迎来盛世危机。

百度成功在美股上市后,无疑向外界展现出自己的发展潜力,从发行价27美元,一路飙升最高至151.21美元,创美股5年来上市公司首日涨幅之最。

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还打破了华尔街“中国概念都要打折的不成文铁律,不仅刷新了中国公司在NASDAQ的股价记录,也创出了美国股市五年来(自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以来)新上市公司首日涨幅之最,成为历史上上市当日收益最高的十大股票之一。

百度的“强大互联网基础”无疑是以搜索为核心的移动生态,其作为树干支撑了百度整个内容与服务生态。但是好景不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搜索技术是百度的优势显然也成为制约百度的围城。

业内人士称,百度应该是近几年日子过得最煎熬的一家互联网大厂,营收增长放缓,甚至在2020年3月股价跌至7年来最低点。

一些创业公司在巨亏之中仍可以获得高估值,每年都在赚钱的百度却因为迟迟讲不出吸引人的新故事,而股价持续低迷,因为大部分的投资者都认为,百度的业务增长停滞不前,看不到未来的爆发点在哪里。

在迷茫之下为了盈利百度也负面缠身,比如“莆田系医院广告事件”、“血友病吧卖吧事件”、“百度内部贪腐事件”、“魏则西事件”等等都在慢慢消耗百度在市场上最后的荣光。

有分析认为,在这样的困境下,百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明白怎么赚钱,但李彦宏在内的百度管理层慢慢想明白的一点是,百度的现在是搜索,明天是云,后天靠AI。

2010年,百度正式开始投入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公司之一。自此百度进入闭关期,以AI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周期没想到一熬就是十年,在这个时期,百度熬得都是 “硬技术”、“超难题”。

百度的沉静研发AI是有成效的,2013年,百度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2014年,开始进入自动驾驶领域;2016年,正式发布百度大脑;2017年,发布自主研发的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

再次回归港股,百度的身份已经变成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百度目前拥有中国最多的AI专利数量与AI专利申请数量;中国最大的AI开放平台;中国最大的深度学习框架飞桨;中国最大的开源活动开发平台;中国最大的AI公有云服务提供商;中国最多的无人驾驶路测牌照;中国最大的对话式操作系统等等。

就在2020年末,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赶着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先后10家车企与百度就Apollo服务签署战略合作协定,百度主导的车企“集度”也在今年3月正式成立。百度此前在AI行业的投入,终于开始进入收割期。

资本市场态度“大转弯”

百度在AI领域的布局与落地,终于让资本市场的态度180度大转弯。

自从百度宣布于3月12日启动招股,仅仅半天时间不到,百度的香港股票发售已获得足够认购。截至3月16日19时,百度孖展暂时募集金额473亿港元,超额认购近34倍。

分析指出,百度的二次上市,实际也是资本市场对百度固有印象的一次刷新。2005年上市,百度是在中文搜索领域“一哥”,基本面也按照搜索来评估。2021年二次上市,百度如今蜕变成智能化平台型公司,在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使其成为国际竞速中的“国家队代表”。

比如飞桨为代表的AI生产平台,是国产第一框架和平台,是AI时代底层原创的基础系统。昆仑为代表的AI芯片,与飞桨等一结合,就是国产可替代的战略储备。以及以百度Apollo知名的自动驾驶,是全球唯一能与Waymo比肩的自动驾驶力量,在路测、RoboTaxi落地和智能交通的商用进展也卓有建树。上述基本面,如果每一项单独拆分都可能成为行业内领先的独角兽。

事实上,百度2020财年最大的亮点正是其AI业务的表现。而在财报中,百度也首次将“搜索引擎,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互联网平台和AI公司”的定位,改为“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

这部分业务简单说就是将AI技术深入到B端、G端的场景,为客户提供各种云服务及AI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金融、医疗、旅游、交通等领域落地,同时,已经对外开放了270多种AI能力,服务超过200万开发者。

如果说智能云是百度的今天,那智能驾驶和小度就是百度的明天,这就引出了投资者眼中百度的另一个增长引擎,这部分涵盖了它的自动驾驶服务、智能电动汽车、robotaxi车队以及小度智能设备和AI芯片开发。

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自动驾驶的行业规模在23亿人民币,至2025年时则有望升至3994亿元,6年复合增速超136.2%。

面对即将爆发的市场,百度将通过AI多路线抢占先机。这其中便包括在自动驾驶服务方面,Apollo与10家领先的汽车制造商签署战略协议,以高精地图、自主泊车、自动导航辅助驾驶(ANP)等解决方案赋能合作伙伴。

李彦宏在其《智能经济》一书当中写到,智能经济会催生很多新的业态,重塑商业发展逻辑和商业模式,智能产业化、产业智能化成为一个新的潮流。对于二级市场想要共享智能经济的红利,百度AI是最合适的选择。

一片叫好声中,我们仍需冷静看待百度回港上市。百度目前的总收入还在增速持续放缓,已经进入负值区域,另外百度AI创新业务收入占比较小,还不能撑起百度的“梦想”,最后是百度造车未来发展如何,还需要一段时间观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