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信息服务平台 打开APP
二手电商的2020:三强分化,转转掉队,三元悖论如何影响整个行业?
熔财经  ·  21-01-13 17:03  · 阅 26.3w
IP属地:湖南省
从2020到2021,二手电商迎来收获季?

投稿来源:熔财经

2020年逐渐远去,但对于二手电商行业来说,经历了一轮惊险的过山车游戏,发展与冲突并存,实在很难忘却。

2021年,变数又将发生在何方?

纷纷突破天花板,二手电商迎来收获季

2020年,疫情虽然打乱了行业的节奏,但4月份后整个行业迅速恢复,疫情反而成了一次查漏补缺的机会,各大二手电商平台激烈的烧钱大战有所降温,各方回归理性和冷静。

于是,出现了一轮洗牌。

比如,闲鱼自负盈亏,甚至内部已经表明不以赚钱为导向,聚焦于补全阿里电商生态闭环;转转5月份合并了找靓机,其后紧锣密鼓进军二手手机领域;爱回收则宣布升级为“万物新生”,下辖爱回收、拍机堂、拍拍、AHS DEVICE、爱分类等业务线,同时进行了超1亿美元的E+轮融资;毒APP则改名得物,只为了强化潮品标签;趣店投资寺库成为公司大股东……

三大龙头动作频频,中小垂类平稳发展之余也在寻找机会,无论是大平台还是中小平台,似乎都在2020年开始了一轮新的调整。

调整的背后,也是因为行业迎来了拐点。

这一年,闲鱼宣布GMV突破2000亿元,依靠C2C模式成为阿里的电商第三;爱回收实现了年支付成交金额超255亿元,走出第一季度疫情后,Q2起迎来了全面盈利;转转在全品类上溃败,不得已再次转型,收购找靓机之后迅速转移战场,全面下注二手手机赛道。

综合来看,2020年整个行业的冲突非常强烈,闲鱼和爱回收纷纷突破天花板,奔向下一个目标,转转面临再次转型,而其余的中小平台也在寻求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

整个行业的交易,也在各个平台的催化下迅速扩容,迎来收获季。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二手电商的规模在2020年交易规模或已经突破3500亿元,增速仍然达35%,未来仍然处于高速增长区间。

行业龙头的表现也证实了这一情况,从已有的资料来看,经历了2020年的变动之后,闲鱼和爱回收已经形成闭环,无后顾之忧。

唯一不确定的或许只有转转,作为原来的三大龙头之一,且可以和闲鱼一争长短的平台,如今却不得不再次被迫转型,在行业迎来收获季的时候,只能望洋兴叹,陷入了迷茫期,整个公司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红利与模式之外,2021年分化必将加剧

不管2020年是失败还是得意,二手电商们在2021年都必须要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各大平台的模式总体成型,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加强。

2020年,无论是闲鱼还是爱回收的成功,或者是转转在全品类的溃败,都意味着一些模式被验证成功,而另一些模式被验证失败。

可见,二手电商走过五年的高速发展期后,行业的模式探索已经结束,如果没有颠覆性的创新,龙头平台将进入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这也意味着跨模式竞争将更加艰难。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转转进军二手手机之后,它将直接面临爱回收的严防死守,而相比于后者,转转的二手手机业务无论规模还是专业度上,都要弱上不止一筹,这意味着追赶将更加艰难。

第二,三大龙头的格局瓦解,转转的成败将是最大的变量。

2020年,转转看似进行了战略转型,并且还收购了找靓机,力量似乎得到了加强。但是其实不然,网经社做过一个测算,转转2019年估值200亿人民币,找靓机的估值是10亿人民币左右,而今年5月份转转合并了找靓机之后,估值却仅剩下18亿美元,已经被腰斩。

在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户的流失。

根据比达数据,转转与找靓机合并后流量继续下滑,2020年6月转转月活仅剩下947万。易观千帆更是出了一组数据,显示转转的月活人数在一年时间内下滑超40%,月独立设备数已经不足闲鱼的四分之一。

这一情况,转转本身是有所预料的。

在2019年的B轮融资活动结束时,转转官方回顾了两年前转转完成A轮融资,称当时第一感觉是兴奋,而当融到B轮时,则是“活下去”。并表示接下来的挑战让创业环境更加严峻。

转转的直觉应验了,2021年转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夺下二手手机市场份额,否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淘汰出局。

第三,硬核实力逐渐站稳重心,背后的生态支撑成为重要拉升力。

各大二手电商平台其实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背靠新品电商的平台,有资源有流量又契合二手,比如闲鱼和爱回收,背后分别是淘宝天猫与京东在后面支撑;一类是有流量有家底,比如转转,背后是58和腾讯,能够提供丰富的C端流量;一类是独自耕耘的中小平台垂类平台,比如多抓鱼、孔夫子、得物等等,它们注定与综合龙头无缘,但继续深耕垂类还是有自己的良好发展空间。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所以我们发现这三类二手电商中,它们的战斗力是依次下降的。这也刚好解释为什么会转转会不行了,因为仅仅有流量还不够,一直采买腾讯和58的流量注定只是无根浮萍,衰落是无法阻挡的事。

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寺库一个做奢侈品的平台会引入趣店做战略大股东,除了双方在新品上一拍即合之外,趣店对于寺库二手奢侈品的扶持,也类似于生态的支撑和助推。

总之,以上的三点竞争逻辑在2020年已经露出了苗头,剔除了行业红利与模式差异后,分化必定会在2021年加剧。

三元悖论下,选择决定成败

既然2021年的竞争逻辑已经清晰,那么谁的机会会更大呢?透过过去5年的白热化竞争,我们不妨可以推断一下结局。

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个经济学概念——三元悖论。

所谓“三元悖论”,即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原指货币政策的三个要素中固定汇率、独立货币政策和国际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东西,一个国家最多只能拥有两个,不能同时拥有三个。

它与国家金融实力无关,只因为任何两个因素加在一起,都与另外一个因素是相悖的。

二手电商这个行业也存在类似现象,即轻资产、流量模式、强供应链之间也只能选择两个。闲鱼选择了轻资产和流量模式,放弃了强供应链;爱回收选择了流量模式与强供应链,相比于闲鱼资产更重;转转则是只有流量模式,其余两种缺失;各个中小垂类平台纷纷选择了强供应链模式或轻资产模式。

2020年,我们看到了一个“两升一降”的行业现象,即闲鱼与爱回收在上升,而转转在下降。但同时,转转也在努力往二手手机进军。

那么,机会有多大呢?

从三元悖论来看,转转最大的依仗就是微信九宫格提供的流量,无差别的将所有微信用户都包括了进去,在进军二手手机领域时,它接下来还需要选择一个方向,即在轻资产和强供应链之间选择一个。

那么,转转会选择什么呢?

我觉得是轻资产模式。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不对,觉得应该是强供应链模式,毕竟2020年7月份转转CEO黄炜在深圳举办的靓商大会上就强调,需要建立稳定供应链来盘活线下二手手机生意。

但是,一家公司的行为不仅要看它怎么说,也要看它是在什么场合说的,现实中在做什么。

比如,开靓商大会那天,是转转刚刚合并找靓机不久,需要稳定军心,现场来全国各地的500多家二手手机主要供应商、渠道商和商户,大家都想看看,刚刚完成合并的转转集团能给他们的生意带来多大帮助。

但实际上,找靓机本身就不具备多么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转转合并找靓机,还是觊觎其流量。

而且,过去无论是C2C模式还是全品类模式,转转都是采用的轻资产模式,抛开路径依赖不谈,转转之前也尝试过建立强供应链,比如开设线下门店之类的,但最后看到资产越来越重又没解决现实问题,都不了了之。

强供应链,或许已经成为了转转内部不能触碰的伤痛。

而且,即便转转下定决心建立供应链闭环,也不见得有多高的成功率,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爱回收的艰苦历史。

爱回收从2011年就首创了C2B回收模式,算是强供应链的开端,接着2013年布局线下门店,2014年和京东合作,再到2016年切入线下零售场景,2017年启动自动化运营中心,2018年又推出B2B平台拍机堂,从门店和中小商家切入市场……

在市场上并无强大竞争对手的时候,爱回收为了打造供应链闭环尚且下了如此多功夫,现在转转破釜沉舟更需要追求短平快,怎么可能去下这种苦功夫呢?

就算是咬牙尝试,一两年的努力又怎么能追上别人的十年深耕呢?

所以,即便是手握微信九宫格这种顶流,转转仍然需要考虑短中期利益,即便是转型到二手手机领域,轻资产模式仍然是转转“三选二”中的必选项。

这又牵扯到了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说如果……如果不选择强供应链,二手手机能做成功吗?

答案是否定的。

要不然,爱回收这些年折腾个啥?这么多瞄准二手手机这块香饽饽的平台,为什么又只有爱回收做成功了?

这一点,从转转的运营情况也能看出来,黑猫投诉上转转的投诉量达到了22011件,是爱回收的七十几倍。

归根结底,在二手手机这种相对高单价和高利润的赛道里,强大的供应链才是必选项,所谓流量和资产模式,都是围绕着供应链打辅助的。

转转进入二手手机领域,远远看去来势汹汹,大有一副过江龙的架势,但实际上这却是转转将过去全品类的流量和资源,一下子腾挪到了二手手机一个赛道,背后的供应链仍然十分粗糙,既没有新品电商平台做靠山,又无法深入到一线(线下)交易,在长期竞争力上难以持续。

结语

2021年,必将是二手电商不平凡的一年。

我们所担忧的转转,或许会在二手手机中抢下一些份额,或许会再次退回到全品类,或许就连微信九宫格也难以撑把18亿美元的估值撑下去。

也许,二手电商这个行业风口吹得够久了,也将如新品电商一样逐渐变成一个传统行业,进入常态化运营;也许,它会凭借服务与场景深入,更进一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也许,它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中小垂直平台会受到某一个电商生态的青睐。

但,有一点是不能更改的,那就是时不我待,这个行业已经到了分蛋糕的时候,2021年就是终场决战。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