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信息服务平台 打开APP
《201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全国报业集团中17家营业利润亏损
16-04-29 09:56  · 阅 27.8w
【传媒快讯】中国记协发布《201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附全文)

编者按:

4月29日,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5)》中英文版。报告主要从新闻从业环境、传统媒体转型及媒体融合情况、新兴媒体发展情况、权益保护和职业道德建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以下为报告全文:

2015年,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改革创新中稳步前行。这一年,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通过多种方式、采取多项举措,为媒体发展和记者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这一年,媒体格局持续深刻变化,传统媒体面临巨大市场压力,积极探索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这一年,新闻道德机制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在全国范围推开、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新闻从业环境

中国实行符合自身国情的新闻公共管理制度。党的宣传部门、政府机构、行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完善服务管理、规范行业秩序,为媒体发展和记者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完善媒体服务和管理。

中国不断完善新闻媒体服务和管理机制,使其更加符合新闻媒体长远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实际需要。一是精简行政审批。截至2015年底,公布设立出版单位审批、国产电视剧片审查等52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取消9项审批事项。二是提高工作透明度。公布《新闻出版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规定10类新闻出版信息应当主动公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获取相关信息。三是加强制度建设。2015年11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举行首批新闻网站记者证发放仪式,来自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的594名记者获得颁发首批新闻网站记者证。

2.开展综合素质培训。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换发新闻记者证为契机,完成对全国30万余名采编人员的培训考核。各省区市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分级分类举办培训班,大部分新闻单位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采编人员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人民日报社2013至2014年共组织完成19项23期培训班,培训5375人次;新华社2014年举办社一级培训176期,培训13162人次;中央电视台2015年举办台一级业务培训273期,培训14275人次。中国记协培训293名师资人员,进一步扩大了各地各单位新闻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大规模培训为中国记者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观点、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改进新闻奖评选。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作品奖和人物奖。2014年首次设立审核委员会,对参评作品和参评人员进行审核把关,取消了149件作品的参评资格;拓展自荐、他荐参评作品渠道,2015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收到自荐、他荐作品201件,约占参评作品总数的五分之一,与上届相比增长近6倍;规定不得推荐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问题突出的媒体以及有不良职业道德行为记录的编辑记者作品参评。

4.组织主题活动。

2014年底,开展“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鼓励记者深入基层,发掘一手材料,讲好中国故事。组织“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各地12000多位编辑记者报名,走上演讲台讲述采访经历、分享感人故事、畅谈采编感悟。最终选出10位优秀演讲人录制特别节目,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各界产生热烈反响。

5.提高境外媒体服务水平。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共接待7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内外记者4339名,其中境外记者1596人,来自430家媒体;举办6场记者会、5场外出参观采访、5场文艺活动,组织1000多名中外记者采访纪念大会,为记者采访、发稿等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和工作设施,受到中外记者好评。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期间,首次设立两个新闻中心(国家会议中心新闻中心和雁栖湖新闻中心),接待境内外记者4060名,其中外国记者1859名,来自61个国家、504家媒体。

从媒体层面看,各媒体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灵活高效的人才培育机制和激励机制,拓展采编人员发展空间,搭建更多吸纳和留住人才的平台。

1.注重年轻记者的培养、选拔,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平台。

各媒体重视提高年轻采编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水平,重视青年人才的选拔使用,不少媒体建立了常态化的培养选拔机制。新华社坚持和完善新入社大学生到分社锻炼制度,建立采编业务人员下基层蹲点调研制度;加强总社和国内分社年轻采编业务人员轮岗交流,探索“双向挂职”试点;在全社推广“青年导师制”;在坚持评聘分开的前提下,破格聘任优秀年轻业务骨干到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央电视台2015年正式启动“名人名家培训计划”,其中包括“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两年从各岗位选拔300名有潜力的年轻人,通过系统性培训,使他们成为各专业领域的业务带头人。广东省许多媒体从2010年开始,选派一些有潜力、没有基层经历的年轻采编人员到乡镇、街道挂职锻炼,并将挂职经历列入晋升考察条件。

2.建立业务阶梯制度,为骨干采编人员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不少媒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为采编人员开辟更多通道,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新华社探索设立“新华社首席”作为全社最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设立“业务部门、单位、分社首席”岗位,建立阶梯式岗位等级制度,制定与业务阶梯制相配套的奖励分配政策,对“首席”岗位和各级阶梯岗位均设置相应的奖励分配标准。中国教育报刊社度身定制薪酬体系,包括5个层次、18个等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强化绩效考核,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首席评论员、首席编辑、首席记者与社长同酬,全面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见习记者到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共设立13个专业职级,首席记者收入与集团副总编辑岗位工资接近,主任记者收入与集团中层正职工资接近等,职级2年一聘。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设立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岗位,薪酬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集团负责人水平。

3.建立多层次薪酬、奖励激励机制,调动采编人员积极性。

许多媒体不断规范和调整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奖励办法,建立创新项目激励机制,尝试建立市场化薪酬机制,激发采编人员积极性。一些媒体对自身发展亟需的专业人才、高端人才,参考市场薪酬标准,实行特殊收入分配政策,尝试采用年薪制等方式,确保核心人才、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新华社制定了多种专家人才评选和管理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记功和奖励;定期评选各类社级专家人才,如评选“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等。中央电视台设立了年度员工创新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台创新大赛、各部门创新活动,奖励创新活动或大赛的优胜者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2014 年启动“星星计划”,集团和上市公司提供3000 万元孵化专项资金,鼓励并推动项目团队创新实践。“星星计划”中最终有17 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孵化和扶持对象。

传统媒体转型及媒体融合情况

近两年,中国的新闻媒体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媒体竞争更加激烈,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广泛共识和发展主流。

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严峻。清华大学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报纸在城市居民中的日到达率从2013年的53.5%降至45.5%;电视日到达率为78.8%,较2013年下降3.4%;网络视频到达率则从2012年18.7%上升到53.8%。CTR市场研究公司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报纸广告花费和面积分别减少32.1%、33.9%,电视广告花费同比减少3.4%,时段广告资源量也同比减少1成。2014年,有超过30家纸媒停刊或破产。与之相比,新兴媒体广告收入增长迅速。易观国际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第2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运营商市场规模为53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7%,环比增长33.1%。

媒体融合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空间。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做好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指南。媒体机构着力推进媒体融合,采用最新信息传播技术,深度整合资源,发展新的传播平台和终端,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尝试采编、生产、发布等全流程再造,打造“中央厨房”式全媒体平台。当今中国,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在积极进入新兴媒体领域,一个形态各异、载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初具雏形。

一、报刊和通讯社

目前,中国报刊呈现出以党报党刊为主体,晚报都市报及文化生活类报刊、行业专业类报刊为两翼的格局,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日趋合理、多品种多层次共同繁荣、出版产业和事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报刊出版体系。

1.报刊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中国大陆共出版报纸1912种,其中党报、都市报等综合类报纸800余种,占报纸总数的43%;专业类报纸约1000种,占报纸总数的57%。2014年全国报纸总印数463.9亿份,较2013年减少18.5亿份,降低3.8%;总印张1922.3亿印张,减少175.5亿印张,降低8.4%;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的报纸减少3种;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97.8亿元,减少78.8亿元,降低10.2%;利润总额76.4亿元,减少11.2亿元,降低12.8 %。46家报刊出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1%与16%,报业集团中有17家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3年增加2家。截至2014年底,中国大陆共出版期刊9966种,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少儿等各个门类。2014年期刊总印数31亿册,比2013年下降5.4%;总印张183.6亿印张,降低5.7%;定价总金额249.4亿元,降低1.6%。2014年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比2013年降低4.5%;增加值168.5亿元,降低0.4%;利润总额27.1亿元,降低5.4%。

2. 报刊和通讯社的融合发展。

中国各级各类新闻单位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采编平台改造稳步推进,内容产品更加丰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明显增强,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开局,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人民日报社把媒体融合发展当作头号工程,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着力打造“人民日报”的传播品牌,由一份报纸发展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载体、数百个终端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报社共拥有30种社属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账号、31种手机客户端以及近2万个电子阅报栏。根据测算,用户总数超过3亿。截至2015年7月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在百度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App-China的总下载量达到2825万,“@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两大平台上的粉丝总数突破5200万个。2014年,人民日报社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办公会制度,研究部署报社推进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围绕策、采、编、发等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以“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为核心,推动在采编力量以及新闻信息采集、制作、发布上实现融合,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模式;以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为重点,推动在传播渠道上实现融合;以发挥深度报道和评论、理论等传统优势为核心,推动在加强话语体系和内容建设上实现融合。“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项目是报社推进融合发展的基础平台、标志工程与战略引擎,是实现新闻资源互联互通、业务转型升级的基础。平台包含“全媒体新闻大厅”、全媒体新闻生产管理系统、“新闻超市”和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等部分。通过平台建设,重构生产流程、打通内外渠道,整合内外资源、重建用户关系,优化管理决策、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2014年3月,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旨在培育国内一流的媒体技术创新核心团队。

新华社顺应互联网和信息传播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以“开放、创新、协作”的互联网思维求新求变求发展,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新媒体之路。以提升新媒体内容传播能力作为建设“网上通讯社”的重要抓手。打造全媒报道平台,探索现代通讯社采编流程再造。全媒报道平台践行“实验田”“示范园”“孵化器”理念,突出“融合”功能,全年推出300多组“新华全媒头条”,打造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统一指挥、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央厨房”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全媒体报道理念和手段,实现新闻产品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全覆盖。重点推动新媒体专线提质升级,以大数据、可视化、图形化、轻量化产品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内容支撑。打造更强大的传播终端,“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网先后改版。2015年6月8日,“新华社”客户端新版正式发布上线,新华社新闻通过客户端直达亿万网民。新版客户端上线当日,单条稿件最高点击量超过700万人次,页面点击量超过7000万。截至2015年底,总下载量超过1亿,居中央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首位。2015年6月15日,新华网新版正式发布,在新闻网站中率先实现全媒体化和移动化,桌面端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1.2亿,移动端日均覆盖人群超过1.3亿。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发展,推动采编业务与技术手段深度融合。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机器人写稿系统正式运行,机器人“快笔小新”正式上岗,系统适用于体育赛事、经济行情、证券信息等快讯、简讯类稿件的写作,日均智能生成稿件约100条。新华网率先成立新闻无人机队,参与多次报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以高空鹰眼提供独特视角。

光明日报社以融媒体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包括报纸、网站、移动互联网产品、社交媒体平台、楼宇信息屏在内的多载体多层次的传播报道体系。经济日报社利用新技术新载体,推动报纸、网站、法人微博等梯次传播,形成各显所长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地方报业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等均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期刊方面,全国已有95%的期刊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数字网络出版业务,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逐渐形成,数字转型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战略。此外,众多期刊推出了手机杂志、Ipad杂志、网络资料库、移动客户端等产品,并开展了微博微信营销和电子商务活动。

3.继续推进报刊体制改革。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就5个重点方面的改革任务提出政策措施。

一是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

推动党政部门与所属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创新网络出版管理机制,规范出版物内容网络传播。规范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建立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优化出版市场管理秩序。

二是增强新闻出版单位发展活力。

深化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继续推进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探索国有出版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经批准允许有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出版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鼓励和支持传统出版传媒与新兴出版传媒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兼并重组。

三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

建立全国统一的出版产品信息交换平台,着力推动出版信息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版权、股权、商标、品牌等交易。促进出版资源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有效对接,促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制定制作和出版分开的实施办法,在坚持出版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吸纳社会资本从事除出版以外的图书期刊前期制作和经营发行业务。

四是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更好发挥农家书屋效能,扶持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工作,健全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工作机制。

五是提高新闻出版开放水平。

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本土化的运作方式,大力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推进“经典中国”国际出版、“丝路书香工程”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边疆地区新闻出版走出去扶持计划。

2015年,中国继续做好中央和地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收尾工作,核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事业法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05家、涉及报刊141种,185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报刊出版事业单位进入分类改革阶段,报刊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有序推进。

4.扶持精品报刊。

中国从精品报刊建设入手抓发展,为行业树立标杆和榜样,引导报刊科学发展。

一是抓百强报纸、百强社科期刊、百强科技期刊(简称百强报刊)推荐工作。

百强报刊推荐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施的精品报刊工程,继2013年开展首届百强报刊评审推荐以来,社会反响良好。2015年,总局开展了第二届百强报刊推荐工作,99种报纸、100种社科期刊、100种科技期刊进入推荐名单。此次入选百强的报刊中名报大刊精品荟萃,基本代表了中国报刊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中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也有《浙江日报》《大众日报》等在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中的领跑者。社科和科技期刊两大阵营中,顶尖期刊全部榜上有名。从社科期刊看,既有《求是》《新湘评论》《共产党员》这样内容优质、传播力强的重要党刊,也有《读者》《儿童文学》《收获》等历久弥新、影响几代人的传统名刊,有《特别关注》《第一财经周刊》这样的新生出版力量和后起之秀,还有《细胞研究》《纳米研究》等具有国际传播力、代表中国科技领先水平的顶级刊物。

二是大力推动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共有期刊9966种,其中科技期刊占半壁江山,将近5000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动期刊出版单位以内容建设为核心,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以14%和5.4%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期刊被国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如《科技引文索引》(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由1987年的11种,发展到2014年的142种。在2013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的有21种,进入影响因子前1/3的有20种。2014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中国期刊中,除《细胞研究》《纳米研究》等期刊外,《光:科学与应用》创刊3年就进入世界“百强”行列,显示出我国优秀科技期刊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推动科技期刊出版从纸质出版向网络出版转变、从单刊出版向集群出版转变、从订阅出版到开放获取出版转变,成为中国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领头羊。

三是打造报刊出版传媒集团。

中国继续推动品牌报刊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打造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媒体集团。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国以区域强势报刊集团、汽车能源财经领域行业媒体、科技教育医药卫生领域学术刊群为核心,形成了近20家大型报刊集团。大众类、行业类期刊方面,《读者》《知音》《特别关注》和卓众出版等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整合出版、人力资源,搭建融资引资平台,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媒体集团。《特别关注》创刊15年来,已经由一刊发展为以《特别关注》杂志为主体的期刊集团,包括《前卫》《特别健康》《楚天法治》和新媒体中心,2015年6月30日登陆新三板市场,标志着中国大陆期刊业正式进入资本市场。《读者》1981年创刊于甘肃兰州,截至2014年底,期刊累计发行已超过16亿册,读者传媒实现营业收入7.59亿元。2015年12月10日,读者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是专业类期刊出版公司,自2007年进行转企改制以来,从拥有10本刊物发展到拥有1报24刊3网,年经营收入从几千万增长到近2.5亿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广播和电视

广播电视加快推进在内容、渠道与平台、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融合政策逐步完善,融合广度日益拓展,融合程度日益加深,融合路径日益清晰。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该台在2015年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媒体融合领导小组,改变各部门“单兵作战”,形成“全台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定媒体融合的中长期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的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三是加大融合资金和人才投入,通过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手段,增强发展动力;四是针对目前存在的短板,打破思维定式,更新观念理念,重点理清台网关系,通过体制机制、生产流程、渠道建设、管理架构、经营方式、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

(一)内容融合全面展开

广播电视节目融合传播已成常态,全媒体传播格局初步形成,既从总体上增强了广电媒体内容的影响力传播力,也为新兴媒体发展提供了内容支撑。

广播电视节目全面进入新兴媒体传播:

1.节目普遍实现在自办网站传播。中国地市以上电台电视台绝大多数开办了音视频网站,包括29家网络广播电视台,形成了庞大的自办网络平台。多数电台电视台将节目上载到自办网络平台,一些台对节目进行再加工,转化为适应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的不同版本。一些省台和城市台探索节目全媒体传播,建立了微博微信、网络、广播、电视、车载电视、报刊六位一体的节目联动传播机制,实现广播、电视、报纸、台式电脑和手机内容的联合推广和整体作战。一些广播电视台自办优秀原创节目只授权自办网络平台独播,借内容优势做强自办网络平台。

2.借门户网站和专业视频网站扩大影响力。绝大多数台与门户网站和专业视频网站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借优势网络平台扩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人群覆盖,形成了“传统传播+网络转播”的双平台效应。中央电视台2015年春晚独家授权视频网站爱奇艺直播,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1400万,创下全球单平台网络直播纪录,累计播放时长超1.04亿小时,直播弹幕量突破1亿次,在腾讯微信平台上开展“摇一摇”总计110亿次,在春节假期期间多屏总收视率达到了49.6%,比上一年提高1.2个百分点。

3.进入社交媒体和客户端。各级电台电视台乃至节目纷纷推出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开发精品节目应用程序和客户端,把节目内容分发到这些平台,精准送达用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多数省台已形成在重大报道中各平台第一时间推送快讯、微博及时更新动态、微信推送深度报道、客户端提供海量信息和视频直播的新媒体发布模式。截至2015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浪微博粉丝量突破1300万,微信公众号粉丝超48万。截至2015年底,“央视新闻”微信、微博、客户端总用户数突破2亿,“央视影音”视频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4.5亿。截至2015年6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粉丝总数突破3300万。北京广播电视台基于全台11个频道128个栏目推出150个微信公众号。全国地市级以上电台节目已分别融入中国广播、阿基米德等客户端提供直播点播服务。

广电媒体还与新兴媒体开展节目融合制作。广电媒体与自办新兴媒体在节目制作中采取共同策划、分别实施、统一制作、互为补充、融合呈现的方式,有些台探索建立媒体融合演播室,实现新媒体和电视媒体内容制作深度融合,有些影视节目从制作阶段就兼顾了新媒体的需求和特性。2015年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栏“两会朋友圈”引入UGC(用户生成内容)理念服务节目生产,从内容来源和表现形式上谋求突破,记者在各自的微信朋友圈设置互动,征集问题,为代表委员组建微信群,引发讨论,互相激发,再将语音观点集合成专栏报道。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合作制作综艺类节目,将大数据资源应用于节目策划、制播、营销、评估等环节,将受众转变为用户,精准提供内容服务。

(二)渠道与平台融合取得重要突破

1.三网融合深化,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全业务承载能力大幅提高。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积极加快数字化双向化宽带化改造,云平台建设和智能化加速。大多数省区市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获得三网融合业务资质,开展基于有线广播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互联网数据传送等业务。截至2015年9月,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近2亿户,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达1.28亿户,开通双向业务的用户超过4400万户,宽带业务用户接近1600万户。以华数、歌华有线、江苏有线、湖南有线等为代表的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着力打造“全业务资质、全网络覆盖、全终端服务、全媒体内容”的新媒体发展模式,新业务已成为营收增长的主要力量。

2.融合建设加快,推动多渠道多平台融合传播。开展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的广播电视机构规模保持稳定,多终端传播平台趋于协同联动,着力建设融合媒体中心。

各级电台电视台多渠道、多平台建设已成规模。截至2014年底,有224家广播电视机构获准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28家省级以上(含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获准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24家城市电视台获准联合开办城市网络电视台,6家广电机构提供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34家机构提供手机电视内容服务,7家广电机构建设、管理和运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14家广电机构提供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到2014年底,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和各试点地区的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已基本建成,实现对接,通过通讯宽带网为用户提供音视频节目服务,全国用户超过3300万。目前,全国各地IPTV平台承载业务越来越多,形成了IPTV+的发展特征,呈现融合化智能化趋势,IPTV成为视频服务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电视台月度独立访问用户数突破5.6亿,日均发布视频超过1.3万,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视听新媒体机构之一。

各级电台电视台加快面向各种传播渠道和终端的云平台建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打造中国广播云平台,是面向移动互联网和车联网的中国广播内容汇聚播出平台。中央电视台正在建设中国视频云服务平台,已成立央视新闻、央视影音、4G手机电视平台等项目组,加快实施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夯实国家视频数据库、用户数据库、社交互动电视平台、全球视频分发平台等基础设施,着力建设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等四大平台的协同联动,向多种终端分发内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在建设的“中华云”平台规划了“中华图文”“中华音频”“中华视频”三大内容产品,提供必要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持,支撑“中华”系列媒体品牌产品全球多渠道发布。

各级电台电视台着力打造节目内容“中央厨房”式采集和多渠道全媒体分发流程。有些台虽然没有建立云平台,但发力跨平台和多终端融合,打通广播电视传统编播平台与网站、互联网电视、移动互联网音视频、手机电视之间的围墙。湖南广播电视台完成对金鹰网与原芒果TV两大平台的整合,建成了以芒果TV为统一品牌的视听新媒体平台,覆盖并打通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视频网站、IPTV等各新媒体业务与平台,全面对接电视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多个终端。北京广播电视台建设全台网新媒体中心。江苏广播电视台建设“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打造融媒体“新闻岛”。

3.全面推进“两微一码一端”新平台建设。微博微信、二维码成为最便捷最经济的融合平台,客户端成为广播电视最活跃的传播与经营微平台。各级电台电视台、频道频率、栏目节目,大多开设微博微信和二维码,形成与用户和观众互动的强大社交平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通过认证的频率、节目、主持人等微博微信官方账号已超过700个,初步形成“微博微信矩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设微博账号62个、微信账号70个、境外社交媒体账号87个。各级电台电视台将客户端作为新平台建设重点,建立频道频率客户端、节目客户端和新闻客户端,形成了客户端矩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设了26种语言67个移动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广播”、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听听FM”、上海广播电视台的“阿基米德”等客户端成为传统广播传播的新平台。

(三)经营与管理融合逐步推进

经营与管理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广电媒体新一轮改革的主要任务。2014年,主要广电媒体从经营融合切入,有力推进改革发展。

1.经营机制融合推动传媒体制改革。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加快改革,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经营性业务的整合运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建央广传媒,整合传统媒体产业与新媒体产业一同运营。中央电视台出台并实施《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方案》,重点在于理顺台网关系,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全台办新媒体的工作格局。北京广播电视台基于“大媒体”发展理念,建立了“一云、多屏、多桥”的运营机制。建立融合媒体统一运营产业主体的改革正在全国广电媒体渐次展开,集团化运营成为推动新型媒体集团建设的主要力量。

2.经营资源融合运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广告资源融合经营。新媒体广告资源价值日益显现,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态势。中央电视台从2014年开始,率先推进广告经营融合,台资产管理中心全面代理台新媒体广告业务,逐步打造新媒体广告产品体系。二是节目内容融合运营。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在节目方面的融合运营已日趋普遍。湖南广播电视台实施独播战略,深化了经营资源融合,使芒果TV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实现了从百万级到数千万级的飞跃,增长了几十倍。三是平台融合运营。不同的新媒体催生不同的平台,这些平台基本形成之后开始融合运营。苏州广播电视台融合广电平台、网站运营平台、移动互联网客户端运营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政务平台等,着力建设融公共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社交服务等城市服务为一体的城市信息服务云平台。

3.融合运营催生产业生态式发展。融合型广电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扩大合作,着力建设集团化生态化产业运营实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IBN互联网电视以用户规模为核心目标,落实产业链业务布局,2015年发布全新智能终端产品品牌CAN,正式进入互联网电视产业,打通了产业链首尾环节,完成全线资源整合,被业内视作完成了互联网电视产业链从内容到渠道到终端产业布局的最后一环。有的广电机构设立投资基金或者直接投资,积极参与广播电视市场经营。浙江华数文化传媒2014年11月与合伙企业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切入广电有线网络、文化传媒及新媒体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内容产业、互联网应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有的设立互联网新媒体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用于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股权并购,整合发展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在线旅游、在线教育、在线广告、智慧医疗等领域。

4.推进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管理体制机制融合。2014年,广电媒体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内容管理、运营管理的一体化,再造内部组织机构,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5年初设立“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搭建了7×24小时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实现了编排决策、人员调度、策划统筹、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的一体化协调机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2015年将虚拟的网络新闻部实体化运行,成立新媒体新闻部,以实现新闻内容多平台生产分发、人财物管理体制、版权管理和标识、技术开发、品牌推广、广告运营等方面的统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重大业务工程和媒体融合工作管委会”,调整内部架构、打破部门壁垒,负责全台重大业务工程和媒体融合发展战略规划及统筹协调实施,并对新闻中心和英语中心进行流程再造。新闻中心由原来的以单一媒体节目为目标转变为以多媒体平台为目标,实行媒体总监和制作人负责制。英语中心全面实施新闻业务融合实验及制作人制改革。在管理融合方面,电台电视台普遍加强了节目内容转播权和网络版权确权和管理,一些有实力的台组建了媒资中心,推进传统媒资业务扩展与应用,优化版权管理,提升版权在新媒体中的价值。

新兴媒体发展情况

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网络强国战略正式启动。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化,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步入新阶段,快速移动化与融合化助推新兴媒体的功能不断拓展,影响力不断增强。新兴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效应不断释放,各种新思维、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竞相呈现。

一、新兴媒体发展迅速,步入微传播时代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6.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手机上网使用率达90.1%。在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5.64亿,网民使用率达82%,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4.82亿,网民使用率为77.7%。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6月,新闻门户网站日均覆盖人数达5573.7万人,新闻门户网站有效浏览时间达9938万小时。

网络新闻呈现出入口多样化、内容推荐精准化的特点。网民接触新闻的渠道增多,除了传统的门户网站、专业新闻网站外,用户规模庞大的浏览器、即时通信工具、社交媒体以及一些应用分发类APP都利用其用户基础来推送新闻,其中浏览器、分发类APP 主要扮演用户和流量导入的角色,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媒体则发挥社交属性,转发新闻资讯并同时加载个性化评论。各新闻渠道通过推荐引擎技术解读用户,从而实现精准化推荐,贴近用户个性化需求。

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微传播逐渐成为主流新闻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移动新媒体和可穿戴设备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以前的阅读、收听和收视形式,形成新媒体接触习惯,碎片化时间阅读新闻成为网民的主要活动之一。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 亿,使用率为27.3%,手机端微博客用户占总体的79.4%,新浪微博日均发帖量超过1.2亿条。截至2015年12月,即时通信工具用户账号总数达到6.24亿,占网民总体的90.7%,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 5.57亿,占手机网民的89.9%。

各级行政机关充分借力新兴媒体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从中央部委到地方乡镇,从最初的单向信息发布到现在与公众沟通的综合服务平台,政府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新兴媒体。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政务微信总数超过10万个,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超过14万个。新浪微博“平安北京”有1028万粉丝,成为北京市公安系统的网络新名片。“共产党员”“上海发布”等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日均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新疆微信公众账号“最后一公里”中所有的文字图片均来自基层干部的投稿,其贴心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百姓关注。

新兴媒体利用自身优势,汇聚向美、向善、向上的强大正能量,在自我扬弃、自我完善、自我净化中逐渐走向成熟。2015年5月21日,陕西省西安市一名幼童不慎坠井,陕西省公安消防总队“@陕西消防”连夜发布直播微博15条,16小时坚守深井救幼童,救援成功后,与公益组织一起为坠井幼童筹集近20万医疗费用,合奏一曲网络和谐之歌。在“中国网事·感动2015”网络人物评选中,数百万网民参与投票选出心目中的“草根英雄”。“背着老师去治病”的90后大学生、“防艾战线上的铿锵玫瑰”刘征、高原“种树大王”黄生红等一个个凡人善举温暖神州、点赞中国。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网民自发积极传播正能量。百度贴吧的数据显示,50%以上网民都在讨论“如何救援”等话题,到沉船“头七”这天,正能量比例上升至80%。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献血倡议在新兴媒体上得到积极响应。为向消防官兵致敬,网民“@妖妖小精”创作漫画“世界上最帅的逆行”,感动无数国人,阅读量近千万人次。8月18日,杭州网民陈小轴在新浪微博发出倡议,通过英雄人物漫画和“鸽送和平”的手势,向抗战英雄表达崇敬之情,有超过166万网民参与其中,致敬先烈正能量传递活动迅速走红网络。

新兴媒体在满足人们便捷、自由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劣质信息滋生蔓延、不实流言和假新闻滋生、侵犯个人隐私现象频出等,破坏新闻传播秩序,干扰社会生产生活,也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二、中国政府依法治网,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什么样的传播秩序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符合国情,既推动发展又确保安全的治网之道,大力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查处网络谣言、网络假新闻等非法活动,网络空间日渐清朗。

中国依法治理新兴媒体,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2014年8月28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将全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授权给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先后出台《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等管理规定,联合多部门开展“扫黄打非·净网2015”及“剑网2015”专项行动、“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等活动,为新兴媒体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环境。

中国政府重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避免他们受到网上有害信息的侵害。201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开展“护苗2015·网上行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针对网上涉及对未成年人犯罪和涉及对未成年人进行欺凌、侮辱的报道有增多趋势,2015年6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对网上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作出严格要求。强调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网上报道中,严禁使用未经处理的涉未成年人暴力、血腥、色情、恐怖等违法视频及图片。严禁以胁迫、诱导未成年人等方式采集信息,严禁歧视未成年人或利用未成年人负面新闻进行商业牟利。网站采编、登载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要引导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权益的意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坚持与贯彻未成年人利益优先原则。

三、新兴媒体发展充分保障民众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权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中国政府支持公众通过新兴媒体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讨论国家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同时也为公众获取和交流信息创造良好的传播秩序与媒介环境,让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安全、有序地流动。

日益清朗的网络空间成为中国网民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公众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行动中,对公共决策产生积极影响。2015年1月1日至2月28日,以“2015 两会”为关键词,百度新闻搜索数量为58万余条。代表们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利用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渠道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两会”的看法,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2015年初,中国政府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新浪网、腾讯网推出“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邀请网民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不少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参与。网民们提的7.9万条意见被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逐条阅读,1426条有代表性的意见被摘选送到报告起草组,46条被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直接吸收。2015年3月26日,7名普通网民被邀请进中南海,参加座谈,畅谈感受。法院微博全国“开花”,形成稳定发布机制,接受公民监督。有的法院微博平台与专业视频直播机构共建互联网直播系统,实现网上庭审直播。在新浪微博上,仅湖北就有武汉中院29个法庭、武汉基层院13个法庭接入直播。

新兴媒体在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促进民生问题解决和推进政治文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务新兴媒体O2O时代开启,有效推动网络助政。如宁夏银川以新浪微博“@问政银川”倾听民意激活政府线下作为,办实事解决网民问题。福建厦门思明区以新浪微博“@思廉明志”为网络巡查督政员,在接到网民投诉后实行“线上受理-批准督办-线下落实”的闭合式网络投诉处置流程。多地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警民联系新纽带。在山西省晋中市,网民的大小事都愿意和当地政务微博“@晋中公安”沟通;在太原市,每周一期的“网络问政”以在线答疑方式受到网民称赞。

新闻队伍的权益保护和职业道德建设

中国记协作为中国新闻界全国性的群团组织,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工作,采取多项措施维护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同时依据章程开展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遵纪守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

一、权益保障

1.受理维权投诉。

中国记协建立了投诉登记专人负责制度,公布投诉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受理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维权投诉;对于侵犯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影响重大的事件直接出面协调,一般情况委托地方记协、专业记协办理,维权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通常包括调查了解、声援、慰问、要求赔偿道歉、督促依法惩处肇事者等。2014年受理新闻工作者维权投诉100余件次,办结率80%。2015年接受电话、信件、来访80余件次,办结率85%。

2.实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

根据2014年1月中国记协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2014年12月,中国记协首次对工作中受到伤害的15名新闻工作者进行援助,共发放援助金112万元。2015年,共有1家中央新闻单位、2家全国性行业报、9家地方新闻单位的16名新闻工作者获得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援助,获发援助金36万元。

3.表彰优秀新闻工作者。

根据2013年7月中国记协颁布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办法》,2015年2月2日,中国记协对在新闻采编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他在2005年发现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奸杀案存在重大错判线索后,在长达9年时间里深入了解情况,排除困难和阻挠,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使呼格吉勒图冤案昭雪。2015年12月23日,为表彰因公殉职的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记者蒋亚、宋昊恩,中国记协追授他们“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向他们学习。

4. 增强新闻工作者职业荣誉感。

2014年10月,中国记协制订《关于向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的办法》,规定每五年对从业30年以上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2014年至2015年,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界20495名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证章。

5.关心新闻工作者身心健康。

2014年中国记协组织夜班编辑赴贵阳开展心理辅导和工作交流活动。2015年,中国记协组织夜班编辑先后赴辽宁省沈阳、本溪、大连、旅顺,浙江省嘉善、海宁、桐乡、杭州,河南省南阳、淅川、西峡等地进行调研、采访和业务交流,共有来自中央新闻单位、中央新闻网站、全国性行业报以及地方新闻媒体的149名夜班编辑参加。

6.加强社团组织建设。

2015年,中国记协进一步加强对所属全国性新闻类社团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开展研讨、培训、维权、自律、评奖、采访等活动,指导社团法人年检、换届等工作。指导中国产业报协会更名为中国行业报协会。召开省级记协组织负责人工作会议,强化业务交流,加强工作指导和帮助。根据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开展中国记协与主管新闻类社团的脱钩工作,加强新闻类专业社团建设。

二、职业道德建设

中国新闻界近年来针对业内存在的虚假报道、新闻敲诈等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规范行业行为、治理突出问题,着力强化新闻道德制度化机制化建设。

1.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进展。

2015年,为进一步加强新闻行业自律和新闻工作社会监督,推进新闻队伍建设,中国记协在试点工作基础上,推动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在全国范围铺开。截至2015年底,已有28个省区市和中国产业报协会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各地新闻道德委员会核查通报了一批新闻敲诈、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典型案例,多次组织开展新闻评议,对净化新闻舆论环境、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

2015年12月29日,在总结试点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经验基础上,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目前,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按照《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章程(试行)》开展相关工作,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工作流程、健全制度机制,推动建立新闻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

2.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

在2014年首批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基础上,2015年扩大试点新闻单位范围,新增17家新闻媒体发布社会责任报告。5月12日,第二批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对外发布,28家媒体对2014年度本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示,内容包括履行正确引导责任、提供服务责任、人文关怀责任、繁荣发展文化责任、遵守职业规范责任、安全刊播责任、合法经营责任、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责任等情况,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不足、改进的措施等。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采用综合评议机制,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组织其委员对所属试点媒体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中国记协负责对试点中央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为提升评议的客观性公正性,中国记协制定《中国记协关于201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评议和奖惩办法》,首次尝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评议结果进行分级,并配套奖惩措施。2015年底,启动第三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将2015年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地区全部纳入试点范围。

3.加大对新闻界突出问题的核查力度。

持续深入地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截至2015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受理新闻报刊领域群众举报240件,办结率80%;公开通报《理财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产经新闻》《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文化报》和21世纪网等多家媒体违法违规案件,对相关媒体和违法人员依法做出行政处理。中国记协累计接受举报574件,进入核查程序36件。根据受理的举报内容,中国记协抽调专门人员,深入河北、江西、河南、广东、四川、甘肃等地开展实地核查,对多家媒体涉及新闻敲诈、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严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了通报。

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年多来,中国新闻界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积极开展与境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特点有:

1.围绕“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6月23日至7月2日,举办“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采访活动,邀请中外记者赴北京、福建等地采访考察。人民日报社2015年9月21日至22日,举办以“命运共同体 合作新格局”为主题的“201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近140家媒体机构参加。中国记协整合对外交流资源,组织中国与俄罗斯、印尼等国新闻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座谈会;在接待泰国、乌克兰等国新闻代表团、组派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印度尼西亚和马尔代夫等国时,将“一带一路”作为主题,增进外国新闻界对这一重大战略的了解;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组织海峡两岸记者“一带一路新疆行”联合采访活动;“港澳台记者沙龙”活动走出北京,组织港澳台媒体驻京记者赴宁夏参加2015“中阿博览会”专题采访;以“一带一路”等为主题邀请台湾中功率调频电台广播协会、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中华新闻记者协会”等新闻社团组团到山东、黑龙江、贵州等地访问;邀请香港新闻媒体高层到福建访问;邀请欧洲华文传媒协会组团到宁夏访问,邀请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华文媒体到北京、广西、云南等地访问。

2.围绕新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一是交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记协2015年邀请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新闻代表团访华,访问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单位等,了解中国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举措;组派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奥地利、瑞士等国,考察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进行的探索和进展,为我媒体融合提供借鉴;以“媒体融合新形势下华文媒体合作之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组织大陆代表团赴台参加“第14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以“新媒体挑战下广播媒体的发展”为主题,组织大陆广播媒体访问团赴台访问;以“新媒体挑战下的传统媒体发展”为主题,组织中央新闻单位赴港澳交流。二是在新闻道德领域开展对话交流。近年来,中国努力推动新闻职业道德机制化建设。自2014年底起,中国记协与英国新闻道德联盟开展交流,组派中国新闻代表团访英,调研英国新闻自律机构的变革情况;邀请英国新闻道德联盟负责人访华,与有关试点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人、媒体记者座谈,交流工作经验。

3.广泛开展互联网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一贯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互联网发展方针,与世界分享中国互联网繁荣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近一年多来,中国成功举办或参与了首届及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2015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中欧数字合作圆桌会议、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网上丝绸之路论坛、第七届及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等国际会议,推动中俄互联网交流合作走向深入,创建中古网络安全交流合作机制,签署中英互联网合作协议,派员参与双边、多边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构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中国建设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努力获得广泛认可。当前,在“一带一路,网络先行”发展大计的指引下,中国正致力于推动新兴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当好“一带一路”建设的传播者、讲述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一同传播好丝路新理念、正能量,开拓媒体间互联互通的合作新局面。

4.交流合作形式丰富多样。

一是积极开展双边交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2月组织“外国人看中国”活动,邀请来自阿尔及利亚等国的驻华外交官和专家赴北京、张家口进行考察;6月29日至7月5日,接待蒙古国媒体代表团访华,访问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地;11月28日至12月11日,接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媒体记者团访华;组织两批共190名中国青年媒体工作者赴日访问。中国记协2015年共接待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34个国家39个团组362人来华访问和采访,组派22个中国新闻代表团132人次出访美国、俄罗斯、日本等36个国家,推动中外新闻界加深了解、深化合作;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为主题组织新闻代表团赴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美国专题调研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状况;以“食品安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等为主题组织大陆新闻媒体专题采访团赴台采访。二是参加多边交流合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组派中国广播电视代表团参加第51届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ABU)大会。中国记协2015年组派中国新闻代表团赴韩国出席“2015世界记者大会”,赴越南出席东盟记联大会,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年会。三是举办或参加国际研讨活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先后举办了第二届中印媒体高峰论坛、第十届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议、中美媒体圆桌会议、第十一届“北京—东京论坛”、第七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首届中英媒体圆桌会议、第五届中德媒体对话、中非媒体领袖峰会,组织中国媒体代表团赴格林纳达参加首届中国—加勒比媒体研讨会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6月在北京主办主题为“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第二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国记协2015年组派中国新闻代表团参加在贵州举办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四是举办文化联谊活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两岸健儿泳渡台湾海峡”“两岸新发现”等活动的举办,参与香港国际影视展,在上海电视节期间组织举办“两岸影视业者联谊活动”,举办第六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活动,深化落实与港澳台广播影视合作重点项目。五是组织研修培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举办缅甸及阿语国家、西语国家、非洲英语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缅甸私营媒体记者研修班,发展中国家新闻部长研讨班等,共培训136名国外新闻官员、媒体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中国记协2015年 11月28日至12月5日举办太平洋岛国记者研修班,来自6个太平洋岛国的12名记者参加。云南省记协2015年11月举办缅甸记者研修班,来自缅甸11家媒体的20名记者参加。

链接:

案例一:人民日报社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一手抓传统媒体建设,一手抓新兴媒体发展,由一份报纸发展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载体、数百个终端的新型主流媒

体和新型媒体集团。目前,报社共拥有30种社属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账号、31种手机客户端以及近2万个电子阅报栏。根据测算,用户总数超过3亿。

2014年,人民日报社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办公会制度,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和媒体发展实际,研究部署报社推进融合发展各项工作,专门制定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围绕策、采、编、发等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以“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为核心,推动在采编力量以及新闻信息采集、制作、发布上实现融合,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模式;以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两微一端”为重点,推动在传播渠道上实现融合;以发挥深度报道和评论、理论等传统优势为核心,推动在加强话语体系和内容建设上实现融合。

“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项目是报社推进融合发展的基础平台、标志工程与战略引擎,是实现新闻资源互联互通、业务转型升级的基础。平台包含“全媒体新闻大厅”、全媒体新闻生产管理系统、“新闻超市”和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等部分。其中,“全媒体新闻大厅”是项目核心,也是整个报社新闻采编的指挥中枢和中央控制平台;全媒体新闻生产管理系统重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新闻超市”主要实现报社所属媒体和全国主流媒体在采编力量、内容资源、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共享;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重在为各类媒体提供全面的媒体融合云服务。通过平台建设,重构生产流程、打通内外渠道,整合内外资源、重建用户关系,优化管理决策、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2014年3月,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旨在培育国内一流的媒体技术创新核心团队。

1.“中央厨房”工作机制试运行

“中央厨房”是以“全媒体新闻平台”为载体,整合编采力量,统筹新闻资源,通过“报道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方式故事化,报道数据可视化”,实现策、采、编、发一体,播发渠道多元的一种工作机制。从2014年全国“两会”报道开始,人民日报多次试运行 “中央厨房”工作机制。通过运行新流程、探索新机制,引入新技术、创作新产品,进行了融合报道的“压力测试”和“试错”演练,为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实战案例。

“中央厨房”下设统筹推广、内容定制、可视化三大团队,承担“四员”职责:联络员、推销员、服务员、程序员,力争实现新闻产品“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联络员,即统筹团队,通过报题软件、微信群、电话、邮件等手段,在记者、编辑、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之间随时联络,及时传递需求信息,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推销员,即推广团队,将“中央厨房”和“人民系”的特色新闻产品推送给报社内部各渠道和终端,并推广给全国百余家合作媒体,实现产品发布多元化和传播价值最大化。服务员,即内容定制团队,为前方记者提供专属服务,联手进行时政新闻的多元生产。1名前方时政记者平均配备4名后方编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后方编辑对前方记者的服务,既有前期策划,也有即时协作;既有后期深解读,也有多元再加工。程序员,即可视化团队,利用HTML5(以下简称H5)等新技术,进行内容可视化生产,创作适合互联网传播、能让用户参与互动的新型新闻产品。

以2015年“两会”报道为例,“人民日报全媒体新闻平台”共推出各类新闻产品118个,涉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时政报道共60个,其中有35个实现首发。一系列独家深度稿件、图片图表、视频、H5产品在舆论场上产生广泛影响,实现高出一筹的传播效果。针对每一场重大时政活动,“中央厨房”提前规划“菜谱”,倾力烹制新闻“美味”,分三个波次“端菜上桌”:第一波求“快”,在严格遵守审稿程序的前提下,依靠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无缝衔接,努力实现新媒体渠道的快讯和消息首发;第二波求“全”,根据时政活动的核心内容,梳理历史资料,归纳政策要点,全面呈现新闻事实和政策背景;第三波求“深”,结合当天活动和历史梳理,对新闻话题进行深度解读,向受众阐释领导人活动体现的治国理政思路。通过报道梯度的层层推进,实现报道效果的步步升温,将“两会”时政报道逐步推向高潮。

高效的新闻生产、强大的新闻传播,得益于前方记者和后方团队紧密默契的配合协作,得益于资源整合、渠道贯通、流程优化的新闻生产线和产品推广线。2015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还推出《从1到6,看懂习近平两会时间》《四个全面咋解读,四位书记划重点》《李克强“述职”亲写“任性”,有何深意》《习近平两会“走基层”,最牵挂四件事》等数十篇独家深度解读类文章。这些文章立意高远、角度新颖、深入浅出,并适应新兴媒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令人眼前一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被众多媒体广泛转载。

2. 大数据和可视化资源利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媒体高度重视对数据资源的挖掘、分析和利用。人民日报社正在建设中的数据中心,旨在巩固“全媒体新闻平台”的技术基础,集数据存储、整合、备份、容载为一体,汇聚报社各种渠道信息资源,形成基础性海量信息资源池。资源池各业务系统之间统一数据格式标准形成数据共享,通过对资源池中数据的分析处理,形成行业专项垂直类深度信息服务。在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进行整合和分析的基础上,孵化舆情、财经、人文、健康、广告等各行业专项垂直类深度信息服务业务群。探索建立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有关机制,实现数据与可视化相结合,通过图表、地图或互动效果图等形式实现视觉化新闻叙事,简明扼要,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快捷、轻松地了解信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央厨房”机制创立之后,把H5互动产品的制作当作自身报道的一个重点,并以媒体技术公司技术团队为基础,扩招设计和技术人员,组建可视化技术团队。2015年“两会”期间,通过将精巧的内容策划与大数据分析、H5等技术相结合,“中央厨房”推出18个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H5产品。根据后台服务器统计,《人大代表咋排座,有讲究!》上线不到48小时,访问请求数超过2000万次,阅读量超过120万次;《必有回响,代你问总理》的访问请求数超过700万次,阅读量近200万次。此外,《一分钟“数”说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么开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是怎样炼成的》《两会e客厅 我来问部长》《总理给你发红包》等报道的访问请求都在百万以上,阅读量达数十万。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报道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图解新闻与H5产品突出简洁有趣的特点。《一图看懂2015博鳌亚洲论坛》提炼了博鳌亚洲论坛的议题、参加人数等基本情况,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简洁明快,获得十余家网络媒体的转载。《走上丝路,留下精彩——跟着买叔致富》和《习近平博鳌论坛演讲妙语》的阅读量分别达到近2.6万次和2.55万次。会前推出的互动游戏《全民游博鳌猜一猜那些来博鳌的大佬》也在微信朋友圈获得大量转发。2015年7月,“中央厨房”推出的《中国抗战著名战场,你知道几个?》阅读量达到近100万次。

案例二:新华社探索现代通讯社采编流程再造

新华社顺应互联网和信息传播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以“开放、创新、协作”的互联网思维求新求变求发展,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新媒体之路。以提升新媒体内容传播能力作为建设“网上通讯社”的重要抓手。

着力打造更强大的传播终端,“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网先后改版。2015年6月8日,“新华社”客户端新版正式发布上线,新华社新闻通过客户端直达亿万网民。新版客户端上线当日,单条稿件最高点击超过700万人次,页面点击量超过7000万。截至2015年底,总下载量超过1个亿,居中央主流新闻客户端首位。2015年6月15日,新华网新版正式发布,在新闻网站中率先实现全媒体化和移动化,桌面端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1.2亿,移动端日均覆盖人群超过1.3亿。重点推动新媒体专线提质升级,以大数据、可视化、图形化、轻量化产品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内容支撑。高度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发展,推动采编业务与技术手段深度融合。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机器人写稿系统正式运行,机器人“快笔小新”正式上岗,系统适用于体育赛事、经济行情、证券信息等快讯、简讯类稿件的写作,日均智能生成稿件约100条。新华网率先成立新闻无人机队,参与多次报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以高空鹰眼提供独特视角等。

打造全媒报道平台,探索现代全媒体机构采编流程再造。2014年12月31日,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成立,2015年7月7日正式启动。平台由新华社总编室牵头,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音像新闻视频部、新华网、新媒体中心、技术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媒报道平台为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增强新华社报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作出了积极探索。

1. 以“新华全媒头条”为抓手,推出了一批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形成舆论强势的重点报道,产生广泛影响。

全媒报道平台整合全新华社资源,打造体现新华社品格力量、具有全媒报道特点的“新华全媒头条”,一方面着眼于传统形式报道形成“镇版之作”,一方面通过新语态、新形式,将内容优势向新兴媒体延伸,使新华社重点报道实现两个舆论场全覆盖。

每组“新华全媒头条”报道由一篇主打稿和多个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及各类新媒体形式的产品组成,力求对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和适配性分发。产品形态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以及小游戏、互动调查、手机轻应用、动效产品等各种报道形式。在传统通稿线路、新媒体专线,以及“新华社”客户端等新华社自有新媒体终端、微信公号、微博平台等进行适配性发布;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等突出展示。由此,重点报道全面覆盖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终端,并以配发二维码方式实现媒介切换。

全媒报道平台运行以来,坚持践行“实验田”“示范园”“孵化器”理念,“融合”功能不断提升,全年推出300多组“新华全媒头条”,实现新闻产品在传统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全覆盖,产生了广泛影响。比如:

在中央时政新闻报道方面,2月13日,“新华全媒头条”组织的独家报道《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实现了领导人考察活动报道的突破。独家通讯和20多张现场图片成为所有媒体报道的重要来源。一天内,仅在腾讯平台,点击率超过3500万人次。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方面,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后,全媒报道平台立即组织记者赶赴震区一线,与西藏分社、及相关部门合作,以全媒体方式采集、制作、推出了独家原创报道《樟木大转移》《李冬:“孤岛”传奇》,被传统媒体广泛刊用,同时在社交媒体引发刷屏式转发,有效引导了国内外舆论。

6月1日,“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翻沉以后,“新华全媒头条”连续推出系列报道,既有《长江救援,一场生命至上的国家行动》《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长江客船翻沉事件救援行动纪实》等重量级文字报道,还有专题图片集,并发出《“东方之星”最后的影像》等独家视频。此组报道通过通稿线路播发的稿件,最高被75家媒体刊载;网上点击过百万多次,其中单篇稿件阅读量超过10万次。

在重大原创调研报道方面,6月22日至24日,“新华全媒头条”连续播发三组扶贫调查报道。全媒报道平台先后组织9个小分队前往中西部9个省份最贫困地区采访。系列报道在通稿线路播发后,单篇最高被106家媒体刊载;各大新闻手机客户端均在首页头条等显著位置推送,引发媒体公众舆论热潮,为做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

在重大社会热点报道方面,1月26日播发的《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再受关注》组稿,在通稿线路播发后,单篇稿件采用达到355家,成为上半年“新华全媒头条”采用最高的稿件。同时配发的图表新闻《一图读懂:延迟退休后“要火”和“要悬”的那些事儿》、背景《外国百姓帮算并轨后如何养老》,也因鲜明的知识性、趣味性广受用户好评。

此外,还积极运用前沿技术创新报道。如12月20日深圳发生滑坡事故,全媒报道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虚拟现实:带你“亲临”深圳深夜搜救现场》,成为国内首个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成功运用这一新技术的媒体。该报道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报道形式,以全景互动视频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推出后即在新媒体舆论场上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目前,“新华全媒头条”影响力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用户和受众期待。专家和同行评价,“新华全媒头条”有效利用各种传媒载体,提供多元化的新闻信息,“令人眼前一亮”,“相信这一做法将全面、有效地提升新华社作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2.探索现代通讯社采编流程再造,推动各种要素深度融合、各种资源充分共享、各种媒介互联互通。

全媒报道平台初步起到了全社融合发展“实验田”“示范园”“孵化器”的作用。全媒报道平台推出了“1+N”全媒报道模式:一方面,打造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统一指挥,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央厨房”工作模式;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全媒报道理念和手段,实现新闻产品在传统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全覆盖。

运行以来,全媒报道平台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华社融合报道路径,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获得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对采编流程进行集约化改造,初步形成前端一次多媒体采集,中端分类加工,后端向各类平台、终端适配分发的新型一体化采编流程。平台目前以项目制的方式和流程组织报道。选题确定后,平台即进一步完善产品“菜单”和标准,根据菜单迅速成立项目组,分为内容、产品、推广等板块,按照“统一策划,协同实施,各司其职”的方式组织采集、加工和发布。二是对采编资源进行整合,探索跨部门跨分社的联动运行机制。全媒报道平台工作集中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即以全媒报道平台为“1”,社内相关部门和分社为“N”,搭建跨部门、跨领域、跨终端的开放式业务平台,更加高效顺畅地整合全社报道资源。三是强化技术支撑,用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和引领全媒报道,探索采编与技术环节深度嵌入的工作模式。

案例三:中央电视台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2015年,中央电视台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坚持“电视+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推动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运作机制,实现融合发展新突破。

2015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了媒体融合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融合发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改变各部门“单兵作战”状况,形成“全台一盘棋”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台媒体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媒体融合的中长期规划,明确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研究解决媒体融合中存在的机制问题。通过体制机制、生产流程、渠道建设、管理架构、经营方式、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

在运作机制方面,央视网作为全台统一的新媒体平台,全面对接全台融合业务发展需求,推进融合平台建设。央视网目前已拥有国内最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覆盖和适配几乎所有新型终端,包括桌面互联网(央视网)、移动互联网(手机央视网、央视影音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公共场所视频传播平台、4G视频集成播控平台)、宽带互联网(IPTV、互联网电视)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两微”矩阵、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四大平台。通过央视网建设开放平台、节目部门精耕细作的台网一体化基本业务模式,推动“一次采集、多元发展、多渠道传播、多平台互动”的生产流程再造,构建央视新媒体的统一平台。对重点频道和现象级节目提供定制化专属服务,推动节目部门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内容部门,打通电视与新媒体两个平台,链接两个用户群体,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资源和人才队伍优势延展到新媒体平台上。

央视网与新闻中心组成融合工作组,建立央视新闻专项工作融合机制,打破组织架构,实现联合办公。央视网面向少儿频道成立专属团队,每周定期驻地办公,实现少儿频道全部栏目新媒体对接,打造“央视少儿”微矩阵,实现入口互通、功能共享、用户共有、统一管理、全平台内容发布。综合频道与央视网组建一体化创作团队,共同打造《等着我》全媒体寻人平台,全媒体策划、实施、创作、传播,建设以央视为核心、央视网为依托的全媒体寻人平台。组建由大型节目中心、技术部门、央视网以及广告部门共同参与的2016年央视春晚项目组,全产品策划、全平台对接、全过程捆绑,实现大屏带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连受众的春晚传播新格局。

2.发挥重点项目示范效应,推动内容生产向全媒体转型。

2015年,中央电视台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找准突破口、切入点,推动内容生产向全媒体转型升级。以春晚、中国谜语大会、APEC会议、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推进全媒体化内容生产、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V观”微视频品牌、春晚“摇电视”互动等2015年新媒体现象。

从2014年“V观APEC”开始,“央视新闻”微视频便迅速成为新媒体领域的知名品牌。“V观APEC”独家微视频全网阅读数达到5.2亿次。“V观G20”、“V观习主席出访”微视频报道全网总阅读量超过8.1亿。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中,央视新闻新媒体提前策划、精心编排,持续以专题形式大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系列特别策划,陆续推出“清明祭·英烈魂”、“抗战日历”、“V观大阅兵”、“双屏互动大阅兵”等新媒体产品,做到“专题报道全覆盖,重大节点有亮点”,既与电视屏幕关联互补,又具有新媒体特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中,“V观大阅兵”微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9823万次,点赞次数超过2亿。“9·3”阅兵新媒体报道总阅读量超过46.5亿次,带动用户数增长逾73.5万。央视网视频直播收视次数4909万次,创央视新媒体直播历史新高点。

2015年春晚直播全程采用微信“摇一摇”,为用户推送节目单、明星拜年、发送红包,春晚全程用户参与总互动次数达110亿次;截止到晚会结束,用户总计上传全家福照片4190万张;摇一摇单分钟最高达8.1亿次。彰显了春晚作为全球最受关注单体节目的巨大能量。除此之外,央视新闻新媒体、央视文艺新媒体开展了包括全景直播、互动游戏、网友实时提问、大数据分析、边看边聊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均实现除夕单日用户规模百万量级的增长,互动规模创下新的纪录。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CCTVNEWS创新报道方式,首次尝试360度全景相机、航拍无人机、GoPro运动相机等多媒体技术拍摄,通过4G网络回传视频,第一时间在多媒体平台发布独家内容,深度解读习主席讲话精神,通过国内外社交媒体及APP客户端共推出相关报道187 条,独立用户访问量 4085 万,曝光量 5563万,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量 52.6万,视频观看量超过150万。

3.以旗舰产品为龙头,布局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中央电视台以央视影音、央视新闻为龙头,大力发展CCTVNEWS、央视财经、央视综艺、央视体育、央视音乐等新媒体产品,发挥各频道和重点栏目的优势,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推进,全方位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

2015年,央视新闻新媒体通过拓展平台、升级产品、创新机制、优化流程,牢牢占据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阵地,形成“三微一端”、全方位布局、差异化呈现的发展格局:客户端主打“微视频”、微信发力“原创”、微博突出“首发”,实现了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渠道,在秒拍(新浪视频微博平台)和今日头条客户端上开通媒体账号。截至2015年12月25日,“央视新闻”各平台用户总数累计达2.2亿,其中央视新闻独立客户端在2015年11月粉丝突破3000万。

央视英语新闻积极整合国内外传播资源,积极推进以CCTVNEWS为主品牌的多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以CCTVNEWS一个品牌集群化打天下,在CCTVNEWS金色标识的主品牌下建立了21个官方账号,分布在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umblr、Google+、微信、微博等,视频网站YouTube、以及移动客户端、智能电视端Apple TV等多元新媒体平台,利用全媒体、多终端、多平台,让中国声音在全球传播。截至2015年12月底,CCTVNEWS全球活跃粉丝突破2170万,其中海外活跃粉丝超过2005万,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粉丝中不少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及专家、学者、政府人员及公司高管等精英粉丝;海外曝光量超80亿,海外累积独立用户访问量44亿,海外视频点击量超过3.37亿。2015年3月,美国尼尔森公司针对美国大纽约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CCTVNEWS社交媒体用户已与卫星和有线电视用户持平,成为海外受众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一个主要渠道。

在旗舰产品带动下,各频道积极进行两微一端新媒体产品的运营和创新,基层实践更为活跃。截至2015年3季度末,中央电视台共开办了184个微信账号,累计关注总人次达2064万;323个微博账号(仅新浪微博),累计粉丝量超1.71亿;37个移动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1.86亿次,两微一端用户总数超3.78亿。(来源:中国记协网)